什么是维权三要素?我们经常在医疗建设者的口中听说维权三要素,不过到底什么是维权三要素?你是否明白?
说白了,维权三要素就是一句话,
证据,压力,坚持!如何去理解这几个要素,比知道这几个要素更加重要接着上次的末尾继续阐述这些道理今天我们要聊的还是关于维权中压力的要素
到底什么是压力?压力又分为哪些组成部分?
舆论战舆论战,主要功能在于弘扬战争正义,争取民众支持。揭露对手,陷其于不仁不义之地。
激发己方斗志,凝聚军心士气。削弱敌方斗志,分化瓦解敌军。以上是百度的定义,大致可以看出,
舆论战的主要目的是此消彼长,削弱对手,提高自己,统一战线,把支持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的人搞得少少的!这样说,各位能够明白吗?
公元前202年10月,垓下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将至的死亡气息。
月色之下,楚军的营垒星罗棋布,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头。楚国的士兵已经睡下,养精蓄锐,准备随时可能到来的决战。
十万大军,尚能一战。汉军虽有三十万,但分属韩信,英布,灌颖等人,在协调性上和战斗力上,都要比楚军要差一些。真打起来,楚军未必会败。
忽然间,一阵歌声从汉军的营地传来。是楚歌,楚地的歌声,悲凉的歌声中充满乡思和乡愁。难道汉军已经攻下了所有的楚地了吗?难道我的兄弟,我的朋友,都已经在对面汉军之中了吗?
一个楚军从梦中醒来,十个楚军从梦中醒来,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楚军从梦中醒来。他们神情中,犹疑和惶恐,取代了必胜的信念。四面歌声响起,楚军士气崩溃。汉军在歌声中发动攻击,楚军大败。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后在乌江中自刎。
《孙子兵法》里曾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兵家策略。战前就让对方的战斗力减弱,甚至无力抵抗,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垓下之战,汉军做到了。
如何做到的呢?他们利用了舆论的力量,用歌声,也就是楚歌,从心理上对楚军进行了致命的打击。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舆论战屡见不鲜,并且都发挥到了极大的作用。
利用舆论制造信息混乱,在战场上让敌人失去斗志。通过营造某种特定舆论,让对方心生畏惧,不安等情绪,从而失去斗志,最典型的就是上面我们讲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当时,项羽率领的楚军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困在垓下,
虽然粮食短缺,兵力也处于劣势,但楚军作战依然勇猛。刘邦久攻不下,最后还是张良献上一条计谋,就是吹奏楚地民歌,以此来瓦解楚军士气。因为,项羽是从楚地起兵,军中士兵也多为楚人,楚地对他们而言,意义重大。如果楚地被占领了,也就意味着他们输了。
结果正如张良所料,楚歌不仅让楚军士气尽失,项羽本人也失去斗志,最后汉军彻底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舆论的力量,以歌的形式出现并传播,
从心理上直接摧毁对方的信心。另一个特别著名的案例是淝水之战。当时,前秦主帅苻坚率领着80万大军,去攻打东晋,企图一举灭掉晋国。而东晋的兵力只有8万,由谢安,谢玄来指挥,两军隔着淝水对峙。
开战前,谢玄派人过去,
请秦军先往后撤,等晋军渡河后,两军再展开决战。苻坚同意了,他的如意算盘是,等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就派军进行偷袭,这样就能稳操胜券。
可苻坚忘掉了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他手下的80万大军,成分非常复杂,分属于不同民族,很多是他驱赶着来到战场上的,并不想为他战斗,有人还打心眼里希望苻坚输掉。所以,一旦有不利的消息,这80万大军很可能就土崩瓦解。
谢玄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就在秦军稍稍后撤准备攻击渡河的晋军时,
前晋国将领朱序突然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太多了,战场太大了,很多人根本无法判断这条信息的真假,他们只看到了秦军正在后撤,就以为秦军真的败了。于是,原来就不想为苻坚卖命的士兵开始逃走,想为苻坚战斗的士兵也搞不清真相,在慌乱中跟着逃跑。战场上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最终秦军一败涂地。主帅苻坚也身负重伤,仓皇逃回国。淝水之战,也是一场舆论战。晋军借助错误的信息传播,8万打败了80万。利用舆论树立个人权威性,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
这种舆论战,最常见的手段就是政治寓言,通常以童谣,铭文石刻,题壁,典籍传播等形式出现。
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在起义前,
陈胜找人在白绸上写下陈胜王,偷偷塞进一条刚买回来的鱼肚子里。当人们烧鱼时,发现鱼肚里的白绸,自然对陈胜心生畏惧,认为是鬼神显灵,暗示陈胜是未来的王。接下来,吴广在夜里跑到野外学狐狸叫,完后又大喊几声大楚兴,陈胜王,
让人们更加坚信陈胜就是上天派来当王的。最后,陈胜吴广再发动起义,人们就顺理成章地拥护他了。
这就是利用童谣来树立个人权威性,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后来,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前也用了这招,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等童谣,目的也是树立他们的权威性,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另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是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称帝前,为了证明自己登基是天意,打算借助佛教典籍的威力。她的男宠薛怀义为了讨好她,专门组织高僧,在佛教经书中找寻女人称帝的依据,结果还真找到了。
《大云经》里记载了净光天女的故事,说天女虽身为女人,却因深明佛经大义,不但成为国王,还度化众生,最后上天成佛。这个故事非常符合武则天的要求。于是,薛怀义组织高僧编写了《大云经疏》,
不仅将净光天女的故事解释得通俗易懂,还进行了多处篡改,暗示武则天不光是净光天女的化身,更是弥勒佛的化身。在《大云经疏》编写好后,武则天大量专门印发此书,给文武大臣和百姓阅读。此外,她还下令在各州建立大云寺,寺里专门配备了《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并让各地高僧同时开讲《大云经》,
成功制造了女人即位的舆论。这就是典型的以典籍传播方式来制造舆论,树立个人的权威性。除了借助政治寓言来树立个人权威性外,
还可以借助社会上某些知名人士,利用他们的权威性,特殊性或是神秘性,让人们信任自己,从而建立个人的权威性。最有名的当属商山四皓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汉高祖时期,当时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天性懦弱,才华平平,而小儿子如意却天性聪颖,才华出众,于是他想改立如意为太子。张良就给刘盈出谋划策,把当时著名的商山四皓请来辅佐刘盈。商山四皓是何许人也?他们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
隐居在商山中,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刘邦曾多次派人,想请他们出山为官,但都失败了。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竟出山来辅佐刘盈时,不禁感慨道太子羽翼已丰,他认为刘盈已得到众人的认可,身后有着强大的势力,自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张良就是借助知名人士的力量,树立起刘盈自身的权威性,让刘邦产生一种民心所向的错觉,从而巧妙地帮刘盈躲过了一场政治灾难。很多政治野心家在利用舆论作为武器时,常常会选择几种方式综合使用,这样威力更胜一筹。
就拿武则天来说,她在筹备自己登基时,就将舆论战玩到了极致。除了前面所说的借助典籍传播,僧道的力量外,她还刻意制造出一种众人请愿的情境来赢取民心。当时有一个七品芝麻官叫傅游艺,带着一帮人来上疏请愿,要求武则天即位当皇帝。武则天表面不许,但却将傅游艺由七品官提升至五品官。接下来,请愿的人自然越来越多,从百人逐渐上升到千人,万人。
最终迫于各方压力,现任皇帝,武则天的儿子李旦,也不得不出来,要让位给母亲。在舆论的强大威力下,武则天不费一兵一卒,圆满登基,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奇怪,在中国历史上,
舆论为什么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首先,一些舆论符合当时人们对大自然、对世界的认知。中国古代产力不发达,
人们对大自然抱有一种畏惧之心,很多人都会信奉鬼神之说,所以当舆论以政治寓言的面貌出现时,人们会以为这是天意,或者鬼神的意愿,自然就能发挥作用了。其次,一些舆论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心理。舆论战有一半打的就是心理战,像前面说的四面楚歌,淝水之战,就是针对人们心理上的薄弱点。
一旦人们在心理上认输了,在行动上也就输了。最后,还有一些舆论确实是人心所向。
比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天下苦秦久矣,就算陈胜吴广不搞一些幺蛾子,人民也迟早会起来反抗。只不过,这些舆论战术,加快了历史的进程。
所以孟子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翻译过来就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历史上,舆论往往就是民心所向。新闻媒体就是一种舆论武器最初,新闻在战争中的作用,
主要是用来传递消息,相对被动的,后来慢慢地就完全变了。比如,新闻可以左右对方的舆论,想方设法宣传己方的立场,干扰对方的指挥决策。在这方面,英国人很早就开始这样做了。19世纪中后叶,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英国就利用自己实际控制的
《申报》不断发声,散布收复新疆的种种弊端,宣扬中国不能收复新疆,收复新疆要花很多钱、收复新疆将带来生灵涂炭等等。现在来看,幸亏英国当年控制的中国媒体还不多,而且当时《申报》的发行量也很有限。尽管如此,由于英国利用《申报》不断发声,仍然动摇了当年清王朝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的原有计划,甚至对要不要收复新疆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差点让清王朝丢掉了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所以,新闻不仅能报道战争,还能挑动于己有利的战争,阻止于己不利的战争,西方人很善于利用这一点。舆论战,对内,要获得民心,同仇敌忾。对外,要弱化其凝聚力,甚至釜底抽薪,使其成员临阵倒戈,弃暗投明。对国际社会和中立国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要
抢占道义制高点。抢占道义制高点就是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从来都是取得斗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争取人心问题上,参战各方无不通过操控舆论来赢得主动,无不通过弘扬斗争正义来争取民众支持。
所以,保持其正义性的意义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最后再补充一下舆论战的精髓,二个字,谶语!什么是谶语?谶语就是预言的意思,一语成谶就是这个道理,非常神奇!不排除人为的痕迹!陈胜吴广的谶语,大楚兴,陈胜王
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中,陈胜吴广二人就充分利用了谶语的效应,他利用了人们的迷信心理最终陈胜能够起义成功,虽然陈胜的起义因为一些原因在最后失败了,
可是他的谶语却撬动了秦朝统治的根基,也为他短期事业带来了辉煌。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奉命赶赴边关,然而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来说,
失期者当斩,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陈胜吴广就动了起义的念头。可是当时很多人都畏惧秦朝的统治不敢反抗,
而陈胜吴广则制造出了一系列的谣言来撬动人们的心理,更主要的是增强人们的反抗意识,让人意识到这是天意。首先陈胜吴广在鱼腹之中放入了事先做好的龟壳,开始一步步撬动人们,接着陈胜吴广又命令人假扮狐妖,在夜里喊大楚兴,陈胜王,而这两步都完成之后则是杀死秦军统领,激起他们被封印的血性。
而陈胜谶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陈胜吴广的起义在半年后虽然无疾而终,
可是他的谶语撬动了人们的反抗意识。黄巾军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末年,在汉桓帝,汉灵帝二人的昏聩统治之下,
东汉朝廷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内部宦官外戚干政的现象贯穿整个东汉朝堂,让东汉内部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在外部贯穿东汉百年的羌乱也是始终得不到解决,而这也生生拖垮了东汉的财政支出。
而更加可怕的是,此时的东汉遇上了
百年不遇的大天灾,水患,干旱直接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情况之下,张角开始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他本身就是当时太平道教的领袖,手下门徒众多,再加上多年行医在东汉全国各地都有他的支持者。当然仅仅凭借这点人数是绝对不够的,
为了发动更加强大的舆论攻势,张角让自己的门徒在全国范围内散发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总之大致意思上来说就是
东汉朝廷气数已尽,而为了更加符合这层意思,其内部的人都戴黄领巾。
最终这个谶语掀起了东汉末年的反抗浪潮,虽然起义仅仅半年就被平定,可是他的余波始终缠绕着东汉王朝,而张角的谶语掀动了东汉的统治根基。
为何?因为东汉朝廷为了更好地应对叛乱,同意让各地的刺史有自主权,却给东汉带来了更大的浩劫。当然了,关于压力这个要素还有很多东西要谈,不过今天只能说这么多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关注医疗建设者吧!他们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