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网上热议话题,职业打假人邵某购买150份梅菜扣肉预制菜,对其举报三无产品,而后进行索赔5万元的案例,那针对这件事情,支持者认为为了食品安全考虑,就应该对制假和售价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而反对者认为宋某这样的职业打假人,是在赚昧良心的钱。其实网上的案例很多,因为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是有一些黑心商家不单单是三无产品那么简单了,所以对这块必须进行严格的假一赔三或假一赔十的政策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那今天就来说一说职业打假与品牌方打假的异同之处!
不同之处:
职业打假人是作为个人消费者通过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由此获得牟取非法利益,具体可以分为“吃货”和“赔偿”两种套路,“吃货”是指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赔偿”是以举报、起诉等手段要求商家高价赔偿,即使失败他们也会转换目标商家;
而品牌方打假则是作为品牌方通过产品防假和专项团队打假,联合“执法机关+品牌+平台”的打假共治系统,找到线下的制假源头,进行一举铲除,针对的是源头制假仿假厂家,管控的是自己品牌假货,涉及到知识产权,以此来给品牌和正品更好的经营和发展环境。
相同之处:
都需要收集到完整真实的证据链,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维护,同时也净化了市场环境,保护了消费者健康安全,也极大增强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其实制贩假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消费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对假冒伪劣的识别能力;联合一切社会力量对制贩假者予以严厉打击。而目前来说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视的,除了日常持续加强执法保护工作外,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双打”行动正在深入开展,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