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王海这个名字熟不熟悉,我也是两个月前在网上知道的,这家伙可谓是“一战成名”。
要是王海大家都不认识,那辛巴,都熟悉了吧!辛巴团队直播销售“假糖水燕窝”事件,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王海就是举报者。
王海从事职业打假已有25年。还有人说,王海开创了中国职业打假的先河。据报道,2013年,王海在接受采访时称,他打假18年,资产上千万。所谓的职业打假人是指利用法律手段,通过知假买假等手段,达到牟利目的的人。
职业打假人能赚钱,能赚大钱,这个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之后,职业打假人的目的就不再单纯,打假人已变成了恶意的打假人。
从事打假这件事,首先要懂法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一般商品上的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提出“假一赔三”的要求;食品安全法规定,饮用水,食品上的假货,消费者可以提出“假一赔十”的要求。看起来,这群人做的事都是合法合规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与众多商家斗智斗勇。看起来是在帮助监管部门清理市场上的假货,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他们在做好事,而极个别的人却是在利用这一生意赚黑心钱,黑心的程度并不比一些劣质商家差多少。
许多职业打假已经和网络黑产混在一起,黑白,正邪已经混合,让你根本分不清楚,越来越多的人在进入这个行业。
先是套话,想方设法用语言去诱导客服,说出与高仿、精仿、一模一样等敏感词汇,然后截图保留证据,方便到时候上传截图和商家扯皮。
这类职业打假人一般都有很多小号,只要发现一个商家有卖假货,就会用小号冒充各种顾客去下订单。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收货地址,卖家很难察觉。
到货后,拍照,拍视频,再上传之前聊天截图,申请退款不退货。行业里通称“吃货”。钱要退,货也要白拿。一举两得。
货呢,一方面可以挂闲鱼,58等二手平台,只要卖低价,很快就能卖掉。还有一些群,是专门回收此类货物的,找到这样的群就可以了。
尽管有点儿不道德,但也是合理合法的,不管是商家还是法律,都拿他们没办法。一个卖假,一个打假,没毛病。
但是,淘宝成千上万的商家,他们怎么知道哪一家能打,哪一家不能打,哪一家更容易打,哪一家更难打,从哪一个角度去打效果最好,其实这些信息是有人在卖的,行里话叫“上车”。
例如,假设我已经打假成功,钱和货都到手了,可还有许多人不了解这个商家和具体做法,他们也需要赚这个钱。那么我就可以把这打假渠道,打假经验,整理成资料,卖给他们,费用199,299每人,也叫“上车费”。
任何赚钱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项目,任何成功的经验,都可以做成课程,再卖项目卖课程,大赚几笔。
还可以扩展吗?当然可以,有些职业打假人,除了自己坑钱拿货,还会与商家进行深度沟通,教他们如何防备,如何让职业打假人再也打不到他。
这思维,真的是一箭三雕了。表面上是打假,实则玩的是套路,我既拿了你的钱,又拿了你的货,还带着别人抢你的钱,最后安慰一下你幼小的心灵,让你买我的服务。
这些都是套路和模式。这样挣钱着实有点儿不道德,吃相也未免有些难看,但确实赚了一笔。
假如说这样的打假看起来合法合规,有据可依,那么还有一种打假就更过分了,可以说不是打假,而是造假打假,纯粹是无中生有。比如故意把头发放外卖里,然后拍照投诉,以达到免单甚至赔偿的目的。
此类打假人对新消法、广告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行业法规的熟悉程度甚至可与专业律师相提并论,对各个平台的赔偿规则也是手到擒来,对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一类的安全鉴定同样在行。
尽管有一些打假人拿到赔偿后,会跟卖家保证不会将店铺公开。但是这样的承诺根本没有任何保证,一转身就跑到群里收费,公开渠道。
无论是吃货还是打假人,他们都不是受害者,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知假买假,而如果卖家也是知假卖假,那么被那些小人惩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若为无心之失,或被买主故意陷害,自然另当别论。
这种打假行为,感觉更像是恶意的碰瓷。除职业打假外,职业差评也一样。
像这样游离于法律边缘的职业,我们很难用善与恶、正与邪来界定它,虽然它们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那些劣等商人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以恶制恶,绝不是一种可敬的行为。变味的打假将使更多无辜卖家受到无差别打击,也将纵容更多的售假行为。
真有质量保证的商家会因一些失误被误伤而退出市场,真有假货的商家会因交了“保护费”(赔偿金)而得以幸存。
正义之举一旦演变成赚钱,特别是赚大钱或者赚暴利的生意,那么正义就会逐渐消失。我们真的不应该把打假变成一项碰瓷生意,与其天天胆战心惊地赚钱,不如脚踏实地地去搬砖。
走路要走在阳光大道上,赚钱要赚的心安理得!与君共勉!